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贵州 苗族民间歌曲乐曲集
《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系列缘起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得到了经济发展、科技、便捷带来的福利,也失去了那些极其珍贵的原本不该失去的,比如母语,比如传统文化、传统音乐。那些妈妈教给我们的,奶奶、外婆教给我们的母语,以及一首首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歌谣。
这些母语和歌谣有着家族的民族的深刻记忆,曾世世代代相传,直到传到我们手里。被时代遗忘,被我们遗弃,冷漠的任其消失,以过时没有流量的名义淘汰,无论曾经历千年、百年,多少风雨,即将遗失在我们手里。
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民族到底是贡献还是犯下过错,有多少遗憾缺失?需要从行动中解答。我想,从我做起,以一个普通音乐人的力量,以每个人的力量,将会汇集成河流,流入大海,让这些古老的语言和歌谣得以传承,直到生生不息!
叶云川 .瑞鸣音乐制作人
2020年8月16日
中国音乐地图
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律、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不会没有音乐,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失落了太多的记忆,然而从未有哪个时代,我们遗失得像今天这样迅速和难以挽回。可是当那些被一代代传唱、甚至历经千百年不衰的乐曲歌谣响起,一应模糊难辨、遥远难追的习俗传统、风土人情、文化面孔乃至自然风貌,便被重新唤醒,变得鲜活而清晰。这些歌谣,在今天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因而瑞鸣对这些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整理并录制,以国际级制作要求和水准,到当地民族文化之中广泛采撷、拾取那些最原汁原味、也最弥足珍贵的声音,来唤起亲切的民族记忆,并藉由音乐重连那与自然、与生命的脐带。
一种音乐地理的表达探索
地图所对标的风貌,旋律所触达的基石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五千年文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数百种民族乐器,近千种戏曲剧种,构成了太过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想要领略中国音乐的全貌,或找寻进入这个音乐世界的门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经历16年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探索后,瑞鸣音乐发起“中国音乐地图”计划,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用地图的方式,对中国音乐整体尝试进行一种系统性的整理和表达,令本土也令国际上的每个人,能在地图索引中畅游中国音乐时空,藉由一首首乐曲,叩启地域风情,并被音乐引领着,溯洄于久远的历史河床,更容易也更立体地感受这浩瀚又神秘的音乐世界。
源于梦想和执着。2019年,瑞鸣团队在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的带领下,在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的指导下,走过全国十余省,在各地寻找到音乐厅、剧院等场地,运用世界级录音设备,以极高采样频率,录制下每个民间音乐人细微情感、呼吸和演奏演唱时的心跳,每一次瞬间的感动。本次实地录制历时近90天,参与采录的民间音乐人约580人,参与录制的演奏者中,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诸如罗凤学、张顺英、边巴扎西等,亦有常年巡回世界演出的民乐艺术家赵家珍、郭雅志等。涵盖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等近40个民族,精心录制音乐1036首,涉猎西安鼓乐、江南丝竹、智化寺京音乐等百余流派的精选民族音乐曲目,包含传统音乐名曲诸如《昭君出塞》《出水莲》《高山流水》等曲目,也有如《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少数民族音乐史诗。体裁涉及少数民族宫廷音乐、山歌、牧歌、渔歌、劳动号子、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使用传统乐器多达213种,采集文字资料近30万字。
大者见大,微者见微
瑞鸣音乐17年历程,试图以微薄之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采风中重绘华夏音乐版图。这既是一桩很宏观的事,承载的不止是广袤的土地,它有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大开大阖的历史时空,乃至风姿百态的不尽河山……然而它同时又非常幽微和细密,音乐能带领我们抵达多么细节而层次丰富的体验?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自然物宜,一个民族的性情、风俗和古老的信仰传说,一个个体的情感、故事与生活场景……它们都在音乐中自然流淌,对有心人娓娓诉说着。
而就这个音乐项目本身而言,它同样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是宏大的又是细微的。我们用当代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保存最传统和原生的音乐资料,尽可能追求极致的专业和每一处细节上的考究,来完成一件宏大而规模化的事情,并令它具备一个国际性的视野和传播效力。
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是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品牌瑞鸣音乐创始人,所制作的音乐曾获得国内外160余个奖项。录音指导李大康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除李大康老师外,参与录制的录音师近二十人,包括鹿楠楠、曹勐、杨震、张正地、陶煦等录音师。为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除完成了1036首乐曲录制外,项目全程以4k的精度三机位录制而成视频素材总时长约17000分钟,拍摄图片万余张,充分展现各民族音乐人个性特征、乐器的历史沧桑变化以及创作过程自由交流表达、传统敬业的精神,并将制作成1000条与乐曲、歌曲对应的音乐视频,以及符合民族气质的高品质数字音乐、唱片及书籍,传播到世界。
以国际级制作水准,记录最传统的声音中国
传统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发扬,民族的需要走向世界,传播就是民族音乐最好的保护方式。瑞鸣音乐将本次录制作品以高品质数字化制作、保存及国际化推广,建立起系统而立体的、兼具宏观与细微的中国音乐地图系列,以向世界提供认识、感受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索引指南,也为民族留存一份满载着记忆和故事的珍贵语本,提供了解并理解传统中国的音乐系统资料,为后世留下可供无限浏览的民族深刻记录。
飞歌
飞歌被称为苗歌中的宝石。苗语称飞歌为“HXak Yeet”,每逢年节、喜庆时候,都必唱飞歌抒情助兴,飞歌歌如其名般高亢、奔放、嘹亮,如飞,而那见物即情即兴编唱的纵意与自由,也如飞。它通常由苗族姑娘歌唱,曾是千百年来,苗族姑娘在大山中以歌传情的表达方式。
芦笙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芦沙之制,状如古萧(按指排萧),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其声。”芦笙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其发源于中原,前身为汉族的竽,随后传入西南地区。这相传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的乐器,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苗族芦笙歌里唱它,“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管,吹来向轰轰”。
自古吹芦笙时,总有芦笙舞相伴,苗人的芦笙舞类型众多,最典型的便是跳月,又称踩月,那也是苗人自古以来的传统婚配习俗。初春、暮春的风清月明之夜,或中秋时节,一众未婚青年男女聚集山林空地之中,吹笙振铃,彻夜酣歌而舞,藉歌对唱相悦,携舞载酒定情。
作为诸多少数民族钟爱的乐器,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气鸣乐器,流传已有三千余年,黔东苗族方言里叫它“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里呼之为“更”(Ghenb),通体竹制,六根笙馆立于笙斗之上,苗族芦笙歌里唱它,“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管,吹来向轰轰”,苗族民间有“小伙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的俗语。几乎每个苗寨都有一堂(队)芦笙,作为村寨吉祥幸福与否的象征标志,在贵州一些地区,芦笙队由芒筒、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规格不同的芦笙组合而成。
在贵州等地苗人居住的村寨里,仍保留着“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作为是诸多民族喜爱的乐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无论喜庆或丧葬,苗族人都会吹起芦笙,而苗族人特殊的信仰观,令芦笙节又有“看鬼节”的别称,在苗族神话体系中,神鬼一体,万物有灵,因此这个节日也是苗族的传统祭祀祈福,祝祷后,必吹芦笙。
曲目简介:
站在高高的苗岭 Standing on the High Miaoling Mountains
民间歌曲 体裁:飞歌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雷山
演唱:李慧慧
这是一首飞歌中常唱的曲目,或迎宾宴客、送客时,或在野外引吭纵意而歌,或青年男女“游方”时对唱。“游方”是黔东南、黔南地区苗族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一种方式,每个苗寨都有自己的“游方坪”、“游方坡”,春暖花开或农闲时候,外寨的男青年跋山涉水数十乃至百里去另一个苗寨,在“游方坪”与女子对歌,放声唱着这飞歌抒情。独唱、对唱、合唱、不拘形式,哪怕自在混合而唱时,也杂而不乱,彼此辉映与烘托,仿佛声量与声量相托愈飞愈高,而那气息也在应和间愈加绵长,不变的是那歌声声振原野,穿霄入云,山回谷应。
踩月 Stepping on the Moonlight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芦笙:杨胜文
清代《峒溪纤志》中载录有苗人吹芦笙跳月的场景: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又有《黔游记》:跳月为婚者,立标于野,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于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讴歌互答,有洽于心即奔之。越月送归母家,然后遣媒妁、请聘价等。
初时幽然、徐缓、婉转如明月初升,斜光流转,空照山林,伴随着夜间的啁啾鸟啼,青年男男女女逐渐成群结队而出,带着满心的欢悦与期待,从初时的稍显拘束逐渐越发欢畅,酣然,纵情于月光山野之下,随之调音愈高,而节奏愈密,仿佛那酣舞跳月的氛围、对歌订情的氛围愈发不可收拾。
革东飞歌 Gedong Flying Song
作词、作曲:刘礼洪 体裁:飞歌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台江
演唱:吴学玲
革东飞歌为苗族飞歌中的一支,流行于台江剑河一带。苗语称飞歌为“HXak Yeet”,歌如其名般高亢、奔放、嘹亮,如飞,而那见物即情即兴编唱的纵情与自由,也如飞。
飞歌往往由苗族姑娘歌唱,曾是千百年来,苗族姑娘在大山中以歌传情的表达方式。如今,逢年节喜庆或重大活动,人们也必唱飞歌以助情助兴,在高亢飘逸地歌腔中,尽情抒发喜悦,将氛围渲染得高涨再高涨,那歌腔唱时带着长长的延音,清澈而明亮,酣畅地穿越山林缭绕四方,并不断地渐高渐强,凭着气息延长同时向上疾冲,穿霄入云,声振山谷。
锦鸡舞 The Dance of the Chicken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芦笙:杨胜文
这支《锦鸡舞》乐曲便是以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等四种芦笙吹奏。吹芦笙必有芦笙舞相伴,苗族芦笙舞种类繁多,而锦鸡舞是其中别具一格的一种,发源于黔东南丹寨地区,流传于苗族旮弄(又作嘎闹)支系中,这一支系又被称作锦鸡苗族,崇拜锦鸡,凡重要节日与祭祀中都必跳锦鸡舞。
一众苗家女子在芦笙的伴奏下,头戴银饰,胸佩银盘,身披如羽衣般的彩裙,踩着芦笙的节拍,轻盈的舞步如锦鸡舒羽,踱步,求偶,展翅旋转与飞翔。而芦笙的曲调因规格种类的不同,其吹奏以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仿佛映衬着锦鸡的五色彩羽,行进的节奏有序而又流畅、欢快,带着吉祥感,如祥云中彩凤来仪,委婉悠扬的音质恰如苗语所称誉“给拉”(GiXLaL),意即如行云流水、奔放自然。
春之歌 Song of Spring
民间歌曲 体裁:情歌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黔东南
演唱:李慧慧
苗族一向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两大活动,游方、跳月,都是苗族的男女青年们通过对唱与歌舞中,属意定情,缔结良缘。
游方旧称“摇马郎”,每个苗寨往往都有“游方”场,一般固定在寨边的土坪或田坝上风景秀美的地方。外寨青年男性跋山涉水来到另一个苗寨游方坪上,吹口哨、木叶、芦笙或唱山歌,邀请女子出门相约,而后在对唱中,相互结交、属意、赞美、定情乃至山盟海誓,因此苗族情歌也称游方歌,苗语称为“霞哟”或“霞游方”,按内容可大致分为“见面歌”、“青春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所唱词曲除承袭前人外,还会应情即景即兴编唱。
如同这首歌,婉转悠长而又不失柔美,经绵长的气息托出,而后盘旋、高举,在耳畔几乎能让人想象到,那如飞过山间的云雀般的明丽与双翅扑棱和滑翔的轻盈,而歌声回荡,直引得山回谷应,歌声中情感又带着婉转的柔情,在每个转音、强弱起伏间都带着真挚细微的情思。
更巴捞 Geng Ba Lao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芦笙:杨胜文
曲子起势平缓中间明快,节奏自由,最后在调式的重复和变化中以长音嘎然而止。恍若是那苗族小伙一边吹奏芦笙,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又恍若是山寨中的家家户户,被芦笙召唤聚在了一起,边吹边舞,有踩有跳,让心更近,让情更浓。
断魂调 Losing the Soul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芦笙:杨胜文
这《断魂调》,朴拙而又洪亮的声音,经由六根芦管和笙斗,共鸣共振吹出,旋律自如地在长长短短的芦管间高高低低地打转、回旋,或独吟、或和鸣,不大的音程,简单又富于变化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流淌着,如风动、水鸣、树声、人语,有着一种奇异的抚慰心灵的力量。
苗家情歌 Love Song of Miao Ethnic Group
民间歌曲 体裁:情歌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台江、雷江
演唱:吴学玲
苗家多情,恋情时候的情歌自然必不可少且种类繁多,初会时、称赞时、求爱时、思念时、盟誓时、送别时、恩爱时、乃至私奔都有相应主题的情歌,以抒情传意,无论婉转蕴藉抑或直抒胸臆,都有着对爱情的热烈渴盼与追求。
这首苗家情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清澈、深情的歌吟,带着抒情不尽的延音,在高高的山坡上飘摇、摆荡,好像情丝相牵,那牵念插翅般,与云雀一起,穿过森林,穿过田野,温柔地落下,落在心上人的心间。
更里更 Geng Li Geng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芦笙:杨胜文
在这一首《更里更》中,曲调缓缓深入娓娓道来,随后渐渐加快,似是人们农忙时的絮语,又像是殷切的期盼和呼唤,曲调简单又暗暗变化,一如这一年中的月份,从幽邃到盎然,再从明媚归于平静,生活亦是如此,在一个个悠长悠长的故事里,有岁月,有烟尘,有柴火,还有一碗碗的酒,和一座座山。
芒筒响 The Sound of Mang Tong
即兴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芒筒:杨胜文
几乎每个苗寨都有一堂(队)芦笙,作为村寨吉祥幸福与否的象征标志,在贵州一些地区,芦笙队由芒筒、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规格不同的芦笙组合而成。其中,芒筒不同于其它芦笙,没有六根笙管,它的形制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圆筒,往筒中插入小竹管一支,吹奏出低沉浑朴的奇妙音色,浑厚处如排山倒海滚滚而来,弱音处圆润浑如自然界中的天然声音,带着仿佛疏风过处的摇曳与颤动,像树与叶与蝉与风泉在交谈,像山野中以心传心的默契信号,简单的音符构成朴素又惹人谛听的曲调,如这支乐曲中所呈现。
加拉 Jia La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口弦:杨胜文
曲目简介:
一曲《加拉》,其音节多以单独的形式在乐曲中跳跃,每一个音鸣长回荡却不失趣味,跳跃变换的节奏和自由的调式如山间的精灵纷至杳来,乐曲古朴自然,清丽简洁,是情绪的自然挥洒和抒发,节奏似与心跳暗暗相合,这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喜悦和一种万物由心的纯粹。
更里 Geng Li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芦笙:杨胜文
《更里》是苗族芦笙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曲,每逢节日,人们便跟着乐曲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美好生活。
踩鼓舞 四方舞 Drum-stepping Dance, Si Fang Dance
民间音乐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苗族木鼓:杨胜文
鼓舞、鼓乐在苗族文化中属极为古老的传承和重要一环,而木鼓,这流传在苗寨中的最古老的鼓,由圆木制成,长圆形,两端蒙以牛皮,歌舞时,木鼓横置架上,长者持槌击鼓,众人环绕,踏地刚劲、雄健而舞。
木鼓可视为族群的象征,最初也属祭器,在苗族的古老信仰里,认为祭祀亡者时,芦笙一吹,三棒木鼓,魂灵便能归祖。木鼓舞也用来祝祷与祈福,祈祷寨中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安定幸福。如今,在一应节庆、重大活动中,总有这铿锵有力的木鼓声,和激情饱满而又强劲有力的木鼓舞,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欢悦地庆贺生活的美好并向这无尽生命的丰馈抒情致意。
诺德仲 Nuo De Zhong
民间乐曲 民族:苗族 地区:贵州
芦笙:杨胜文
这苗族民间经典的传统曲目《诺德仲》,是人们为纪念诺德仲,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吹过的曲调,在苗族传说中,美丽的姑娘阿勒克与英俊的青年英雄诺德仲相恋,阿勒克不幸误食父亲园中受神明赐福、为解灾厄而生的黄瓜,而受难被老虎所害,诺德仲杀了老虎为恋人报仇。阿勒克死后苗寨连日不见阳光,田地干涸,百鸟喑声,诺德仲受神明托梦,入南山取出一把芦笙,在山顶吹奏芦笙跳芦笙舞,而令乌云散去,阳光重现人间。
录制成员:
制作/音乐总监:叶云川
录音指导:李大康
录音、混音:鹿楠楠
录制统筹:蓝宁飞
录音剪辑:宋舒蕾
摄影:YC
录音地点:北京
录音时间:2019.06.22-2019.07.01
制作成员:
出品人:丁磊 叶云川
中文文案:汪见殊
英文文案:朱怡雯
文案编审:魏娉婷
字体提供:仓耳字库
出品:瑞鸣音乐
鸣谢:国家艺术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