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嘉年华会 永远的未央歌 演唱会
民歌三十年。2005年的民歌三十年,比我还老。在我还未出生的1975年,杨弦在国父纪念馆唱了10首用余光中的诗做词的歌曲,掀起了台湾音乐史上辉煌的民歌一页,开始了民歌的黄金时期。民歌是精神主义至上的产物,所以在如今这个物质社会里听民歌,觉得尤为清新。民歌与现在的流行音乐比起来,更加的单纯、热情,充满希望。
马兆竣说,回忆和现实共存,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听民歌不是为了回忆,我听民歌的时间不算太长,早年时只是偶尔在一些电台节目零零星星的听了一些,并不太成系统。到了四五年前,开始上音乐论坛,才真正开始了解到台湾民歌的一些情况,开始收集金韵奖、金钟奖的专辑,之后就喜欢上了民歌。尤其是一些充满阳光诗意的民歌,象《如果》、《秋蝉》、《就要挥别》、《微风往事》,都是我Mp3里的常驻歌曲,开心的时候听,难过的时候也听,每次听这些歌曲,都让人觉得世界上还是有着许多美好的事情。
我喜欢简单的东西,不要纷繁修饰,重要的是真诚质朴发自内心。当年之所以会有一个民歌黄金时期,与那个年代的精神特征也很有关系。看着电视上放出当年的老照片,男孩们都朝气蓬勃一副敢当天下重任的坚定,女孩们多是眼神清澈,笑容温婉。那种神情,与现在的娱乐圈是截然不同的,那种带着许多希望和梦想的干净和清纯。我想,许多人怀念民歌时代,并不仅仅是在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生活静好便无需靠缅怀过去来满足自己。怀念民歌时代,更多的是怀念当年的那种希望,那种提到未来便会两眼放光的一往无前。蔡琴站在台上说,经历歌坛这么多年,看了多少次改朝换代,觉得只有民歌时代的那些歌手可以交朋友。现在的歌坛多了太多浮躁,功利心太重,失去了最珍贵的真诚。
民歌三十演唱会的主持人是陶晓清,一个差不多60的女人。整个晚会三个多小时,她始终是一袭黑裙,只是偶尔换条披肩,很像民歌的风格般简单但却充满内容。陶晓清雍雅从容的主持着晚会,述说民歌的历史,介绍每一位歌者。作为民歌界的大姐大,陶晓清说起民歌时的语气是自豪骄傲的,因为那样单纯又璀璨的年代不会重来。演唱会现场来了许多的民歌时代的重要人物,包括金韵奖金钟奖的创始人,许多优秀的词曲作者,连大师李泰祥都来了。李泰祥颤颤微微,身体状况很不好,眼睛却始终十分有神且专注,想来,这场演唱会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回忆。
演唱会是施孝荣开场,两首非常气势磅礴的歌,其中的中华之爱是当年台湾的“爱国歌曲”,有着光复之类的字样,在场的观众都跟着唱的很认真,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