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hms Symphonies](https://img2.kuwo.cn/star/albumcover/500/19/71/1268459567.jpg)
Brahms Symphonie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死于维也纳,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他被一些评论家将其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
一般难免会将其贝多芬的交响曲作比较,第一号与贝多芬第五号同为C小调,C小调也贝多芬别具意义的调性,同样也有类似戏剧化的处理,小调开始→奋斗→得胜以C大调终结,此外第四乐章也有总括前三乐章乐念的倾向,类似贝多芬第九。D大调第二号,特有的田园风格,也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至于第三号其雄浑的气势也常与贝多芬第三号英雄相题并论。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天性认真;严于自我批评的勃拉姆斯对待交响曲写作谨慎小心,被一种“不准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造诣之下”的责任感所束缚住。早期作品只有两首小夜曲(D大调,Op。11,1858和A大调Op·16,1860)和炉火纯青的《海顿主题变奏曲》(Op 6,1873)。由于他对过去的问题非常熟悉,使他对大型的交响乐形式不敢轻易尝试,例如他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曲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又过了几年,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了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轮旋曲替代,尽管它仍未提高到第一乐章的水平。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的融合,一部带钢琴助奏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意识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但他同时更意识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逻辑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他不满足于细小的主题相结构的逻辑,他要从当代音乐中寻求可以为交响乐所利用的因素来支持他的交响乐建筑。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我们看到他应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动机主题。它超越于主题发展的逻辑之上,起著联结整个交响曲的作用。勃拉姆斯在发展这动机主题时运用了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这种手法,或不如说是原则,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于他们的四重奏和交响曲中的慢乐章和末乐章,现在在勃拉姆斯的大型奏鸣曲结构中出现,给交响曲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固定乐思不是限于一个乐章,而是试图联结整个作品。他的交响曲保留了